國內推動經驗
國內推動經驗 - 台北市 中正區
您心目中的失智友善社區是什麼?為什麼要建立失智友善社區呢?
現實中,在臺灣失智症的確診率偏低,約只有三成左右;領有失智症相關的身心障礙手冊,只有預估人數的兩成。此外,雖增加社區篩檢的次數,但效果仍十分有限。照顧者負擔非常重,失智者也很努力的想要去改變,建立失智友善社區,可讓家庭喘息,家屬也可以就近照護。此外,可以讓失智者知道並不是確診失智症之後,就什麼能力都沒有了,還是有他們原來的強項,友善社區的建立,就能夠盡量去發揮他們的能力。心目中的失智友善社區是富有故事性的,融入當地文化,與特色商家或組織合作,從預防與提供失智者和照顧者支持的方向持續前進。
請問您推行失智友善社區的步驟為何?是怎麼開始的呢?
步驟一、盤點資源與宣導
從衛生局與健康服務中心,社區營造與健康營造的經驗是比較容易去盤點,從中找出發展的關鍵人物。如在保健志工當中,許多就是失智症的照顧者,他們比較有經驗且瞭解失智症,可以先進入社區推廣與宣導。
步驟二、提高關注
在失智症這個議題上,從社區內部的改變便開始,增加人員的識能與對議題的認同,然後從施政方向去盤點,找到自己可以發展的方向。
步驟三、策略地圖
透過策略地圖,人員就比較不會迷失方向,有確切的目標較容易跟隨。在預算沒有增加的前提下,可以第一步的掌握改變的機會。如中正區,這兩年有個整修工程,會去考量到失智症容易有幻覺,建物上要考量使用不會眩光、光反射的材料。
步驟四、發展社區的特色
中正區在地理文化上有些特性,有二十個博物館。號召博物館的投入,成為一個失智友善的組織,與社區共同來投入失智長輩的照顧,使失智者的家庭找到一個友善且可以遊憩的地方。在推動的過程中,有一位失智的老奶奶,她以前的職業是開雜貨店,透過博物館相關人員的指導與解說,她在她的藝術作品中呈現賣醬油、賣米的意象,這些懷舊回憶都被喚起,增加她與她的家人或照顧者之間的連結度。
推行失智友善社區至今您覺得最成功的經驗有哪些?(以友善居民、友善組織、友善環境、友善參與)覺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?
- 友善居民
失智長輩會碰到生活上的問題,他們可能會走失,也有可能因為忘記關瓦斯爐,產生居家安全或社區安全的問題。中正區推動社會安全網,加強課程讓基層員警瞭解失智症,並與居民、友善商家、藥局、台北郵局等社區資源作整合,有效提升社區的公共安全,以及防止失智長輩遭詐騙等事。
- 友善組織
中正健康安全促進會已經營二十年左右,主要的幹部包括執行長跟副執行長,各組的組長皆由里長擔任。除了紅十字會臺灣省分會,還有一些公部門也屬於組織編制內,包括區公所、警察局、消防局、NGO、社區大學、地方電視台等。它是推動社區營造的一個重要的平台,透過這個組織與國際失智協會(ADI)的資料讓民眾更了解失智症,並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創建的「記憶友善群組」,群組內的成員包括老福中心、社福中心等,由組織的副執行長,亦為龍光里的陳萬龍里長發起。
劉建良醫師與台南藝術大學劉婉珍教授,發現博物館的在非藥物治療裡,可以發揮效果。所以,中正區的博物館在接受號召而投入之後,轉變為一個失智友善的組織。
- 友善環境
綠色線型人行道(標示友善)設立的主要目的是要還給行人一個安全的空間,也提升長輩外出時的安全性。結合公部門、民間的營造業者,或捷運、公車等大眾運輸等,在這些工程單位都了解失智症的需求之後,建構安全的綠色通道是未來的目標。
- 友善參與
照顧者的負擔很重,須時常舉辦家屬座談會,讓家屬、照顧者與志工一起分享照顧經驗是很重要的。「記憶守護咖啡讚」是開南商工與商家合作一個咖啡團隊,還有關懷據點和教會,這些社區資源可以讓家庭喘息,可以讓家屬就近照護。結合社區的里長、公部門、志工夥伴和共照中心一起來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的建置,以劇團的方式巡迴演出來宣導,加上民間團體與相關研究單位的協助,可提升全民對失智症的識能,並穩健的推動下去。
推行失智友善社區的過程中遇到過什麼困難?是如何克服的呢?
大概是一路上還是蠻順利的,社區裡面的里長非常支持,還有公部門的支持還有這些社區夥伴的加入,與共照中心一起來發展。同仁與夥伴在小學、國中以劇團的方式巡迴演出,民間團體與相關研究單位,還有中央機關把這些資源給建構起來,讓社區發展失智友善,可以更快更順利。